热搜词: 电影 电视剧

微短剧,电视大屏见!

谈到微短剧,很多人的第一反应,是充满反转和情绪张力、刷到停不下来的“电子榨菜”。

而伴随着微短剧市场的壮大,越来越多制作优良、品质出众的微短剧脱颖而出,甚至跳出手机小屏,走向客厅的电视大屏,与观众见面。

9月3日, 上海广播电视台和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在上海联合启动“中国微短剧品质东方计划”,推出微短剧“剧场启航”“品质标杆”“高峰论道”“综艺创新”“创投蓝海”等五大行动。其中,今年10月亮相东方卫视的“品质东方微剧场”将以日播的形式展播约30部优质微短剧,这也进一步打开了微短剧与电视大屏相结合的想象空间。

发布:“组合拳”推动行业发展

今年6月上海电视节期间发布的《上海促进微短剧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》,以扎实的举措,展现上海抢抓布局微短剧新赛道的决心。

不到三个月,“中国微短剧品质东方计划”迅速推出,计划围绕微短剧从创投、制作、播出、融合发展以及评价标准的全产业链体系展开行动,称得上是一套环环相扣、彼此助力的“组合拳”。

其中引人关注的是,东方卫视将在电视端创设推出日播微短剧展播带——“品质东方微剧场”。该剧场计划从今年10月起到2025年1月,周一至周五每天晚上9点10分左右,共展播约30部优质微短剧,展播总时长预计达2000分钟。

微短剧“上星”不是新鲜事,但选择在东方卫视开辟特色剧场,并编排以如此大体量、连续性的播出,无疑传递出一个更为积极的信号:上海有足够强劲的微短剧创作能力与作品积累,看好精品微短剧能够进一步丰富电视大屏的内容选择,更有信心树立一批能在观众心中立得住的佳作标杆。

电视剧、综艺的播出效果已有收视率、观众评分等多种评价维度,微短剧的评价体系如何构建?

对此,上海探索首创微短剧行业权威评价体系,推出“微短剧品质榜”。据悉,这份榜单将围绕聚焦艺术表达、创作范式、运营模式、传播影响、产业链接等维度展开。而基于这一评价体系和榜单,明年上半年还将举办“首届微短剧品质盛典暨行业高峰论坛”,对获得推荐的优秀作品、机构、创作人员进行评选表彰,组织分享微短剧创作优秀案例、研讨创作模式创新、交流创作经验心得,探讨微短剧高质量发展路径。

此外,“中国微短剧品质东方计划”还创想了“微短剧 综艺”新形态,计划从今年10月13日起,每周日播出国内首档微短剧演员竞演节目《开播!情景喜剧·短剧季》。节目以微短剧演员选拔、项目创投、团队展演围主要内容,聚焦经典影视IP《杜拉拉升职记》《少年包青天》《聊斋故事》展开微短剧“二度创作”,为更多微短剧主创人员提供展示舞台。

至于如何在源头上探索微短剧新的商业模式的问题,“中国微短剧品质东方计划”还计划推出《微短剧,不简单》创投大赛,打造“跟着微短剧去旅行”“跟着微短剧去消费”系列,实现微短剧与文旅、商业的互惠共赢。

当天,上海广播电视台与中国网络视听协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,东方卫视联合中国网络视听协会、尚世影业、百视TV、优酷、腾讯、爱奇艺、抖音、快手、哔哩哔哩、小红书、咪咕、华策、点众科技、麦芽传媒、柠萌影视、容量短剧等17家微短剧头部播出平台及制作机构,共同发起了中国品质微短剧融屏传播联合行动,共同聚焦微短剧的新赛道。

面对近400亿规模的微短剧市场,最近两年,各地广电系统踊跃试水,精品微短剧在卫视频道上星播出逐渐成为一种风潮。而在今年8月初,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《关于丰富电视大屏内容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意见(试行)》,进一步为微短剧“上星”提供了依据:《意见》强调丰富电视大屏内容,推动大小屏深度融合、协同发展、共进共赢,推动优秀网络视听作品在电视大屏播出。

然而,平均只有几分钟的微短剧,在卫视频道如何凝聚声量?

新闻晨报·周到记者发现,目前微短剧“上星”有几个明显的趋势。内容创制方面,卫星频道既有自建工作室和团队拍摄的作品,也有与头部微短剧公司和平台的联手合作;编播选择上,一般优先选择了在视频平台已经得到验证、播出效果良好的作品,主打“小屏反哺大屏”,题材涵盖现实、情感、悬疑等不同门类。而在档期安排上,微短剧经历了从晚间11点后的“后晚间档”,逐步转移向晚间7点半(730)、9点半(930)黄金时段的进阶。另外,目前大部分已经“上星”的是符合电视观看习惯的横屏,时长在5-20分钟不等。

其中,2023年12月在湖南卫视晚间22点档播出的微短剧《风月变》,是国内首部上星播出的微短剧。该剧曾于当年7月在芒果TV、搜狐视频播出,以1100万元的累计分账创下了2023年Q3季度短剧最高分账记录。不过,由于投资成本远超一般竖屏微短剧,该剧在当时只被认为是个案。

但很快,各家卫视加紧了编播的速度。湖南卫视开辟的微短剧剧场“大芒剧场”先后播出了《大妈的世界·贺岁篇》《折眉》等10部微短剧,上月末又官宣“730大芒剧场”“730大芒短剧特别展播带”等规划,计划将微短剧推向黄金时段,并试水集结多部作品,每天上线一部的新模式。

而浙江卫视的《南辕北辙的我们》,则首次实现了竖屏微短剧的上星播出。该剧先是在5月登陆浙江广电新媒体平台和抖音,随后又在7月以竖屏模式亮相电视大屏。

相对之下,上海广播电视台打造的“品质东方微剧场”,则更具规划性地考虑到了电视观众对微短剧收看习惯的培养,以四个月日播的跨度持续推出品质之作,效果值得期待。

此外,多家电视台也在微短剧赛道积蓄力量。比如发起“微短剧里看中国”精品微短剧生态合作计划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,已先后在央视频推出了《中国神话》《AI看典籍》等作品,总台原创IP微短剧“冰冰三部曲”项目也在推进之中。今年6月,江苏广电也公布了约50部微短剧项目,其中《非诚勿扰》团队创作的《重返十八岁的夏天》也在8月上线。

对于微短剧的上星之路,有业内人士表达了积极的态度,认为让优秀网络视听作品登陆电视大屏,是当下广电与网络视听创新发展的方向,“无论是横屏还是竖屏,上星播出就意味着规范发展时代的到来”。他认为,此举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强电视台的市场竞争力,“微短剧在品牌定制方面有着很好的表现,会让电视台在广告招商、品牌营销方面有更多探索的空间”。但也有从业者表示将继续观望:“比起横屏剧集的播出,我更关心竖屏如何搬上电视大屏而不损失观看体验。很有可能未来主攻大屏的还是精品横屏微短剧,竖屏微短剧继续坚守短视频平台。”

更新于:5天前
标签:
全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