热搜词: 电影 电视剧

《志愿军:存亡之战》的进步与缺憾

国庆假期已至,陈凯歌执导的“志愿军”系列第二部电影《志愿军:存亡之战》也如约上映(下文简称为《存亡之战》)。

个人觉得,这部片子的综合观感与上一部《雄兵出击》差不多,同样是有好有坏,但重点和特征已经变了,因此就这些感受来简单聊聊吧。

先来说说《存亡之战》进步的地方,首先便是这次的主线剧情与主要角色都相对集中了,故事和人物更能让观众记住了。

上回的《雄兵出击》固然做出了整个朝鲜战争前期的群像,照顾到了各个层面,可相应的,泛泛而谈的流水账问题也很明显……而此次影片重点主要聚焦于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后期,***第63军在朝鲜涟川、铁原地区进行的铁原阻击战。

此外,李想、李默尹、李晓一家三口也被扶为了影片的主角,三个不同岗位、不同职责的人,同时出现在了朝鲜战场上,并都在铁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身影。

再配上吴本正、孙醒、杨三弟、张孝恒、傅崇碧等新老配角的搭戏,《存亡之战》在可看性上确实是更“抓人”了。

与此同时,陈凯歌喜欢“搞浪漫”的习惯特点在这部电影里也依然存在——关于这一点,大家有不同的看法,有人觉得糟糕,有人觉得漂亮,我其实更倾向于后者,只要导演别太放飞自我,他那些文艺腔调还是颇有效果的。

比如李想和李默尹重聚闹完别扭后,正式向父亲交出了自己在铁路上画下的地图,接着,他抄起了一面红旗,以院子为模拟沙盘,以身体为流动直尺,画出了一路上的雄关险峻、大好河山,李想的动作还有些戏曲的身段,配合他描绘的内容,一个职业军人的觉悟以及一名新中国成员的骄傲都流露出来了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在影片结尾,当李想所在的188师营部伤亡殆尽师,他再一次竖起了伤痕累累但笔直挺拔的军旗,但这回没有任何多余的动作,只有坚守到底的决心和视死如归的坦荡。

PS:《存亡之战》里朱一龙的军人扮相真的有点亮眼啊,看他演过好些片子,这是他最条盘靓顺的一次,算是个不大不小的加分项。

另外,影片里还有不少浪漫化的意象依然在,比如李晓为了分散敌军注意力,在广播里唱起了《河边对口曲》,结果引起了战士们的群唱,大家的思乡之情,与李晓他们身上带着家里的钥匙,其实都是“家”的具象载体,无数小家汇聚成了国家,也彰显了“抗美援朝,保家卫国”的意义。

包括像李晓送给哥哥的那朵小花,彭总送给李默尹后又在李想与李晓之间转手的糖果,还有在李想专注动静之间飞来的瓢虫,也都称得上是比较出色的抒情手笔

说完了进步和优点,接下去就该谈谈《存亡之战》的缺憾了,其实大伙儿应该也都猜得到,那就是战争戏部分依旧是老配方、老味道

讲真,其实这回陈凯歌在这方面是有改进的,比如战场细节上就做了更多优化,以吴本正相关的戏份为例,他作为武器专家深入作战一线,听取自制武器的使用体验和改造建议,同时还教导战士们怎么挖战壕等等。

可是呢,导演还是不自觉地犯了他的老毛病,喜欢在自己中意的地方上头,还是以吴本正为例,当体验到战场的残酷和武器水平差异后,他就陷入了一种超出他本职范围的癫狂,本意当然是好的,但搞多了难免显得怪异,尤其是他在战场上开了一辆坦克回来当战利品,为此还贡献了一场小型的坦克战,好看归好看,可放在整场戏里就突兀了。

与之相似的还有给孙醒乱加戏的地方,不过考虑到陈飞宇是导演儿子,而且还要继续参演第三部,倒也情有可原了……

此外,打仗时候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,《存亡之战》里也都存在,没有变好但也没有更坏,就属于正常水平吧,我也懒得多说了。

最后想再啰嗦几句别的。

电影(尤其还是上院线要赚票房的商业电影)只是一扇窗口,它(们)无法彻底还原历史,也无法面面俱到,有些系统性教育的职责,大可不必丢到一部电影身上。

《志愿军:存亡之战》不算是多优秀的战争电影,大家可以讨论片子拍得好不好,既然接受市场检验了,观众们当然可以评头论足……但片子“应不应该拍”却从来不该是个问题。我倒是觉得,先前几十年里为了表面和气,淡化对朝鲜战争的提及做得不对,近几年拍了些相关题材的影视作品只是在补课,依照这场战争的意义和分量来说,咱们的作品还远远不够呢。

因此,尽管我对“志愿军”系列电影谈不上喜欢,可第三部出来的时候,还是会去看的,这是一个态度。

更新于:13天前
标签:

最新剧情

查看更多